膏药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大药物剂型——丸、散、丹、膏、汤之一。膏药系指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或官粉(铅粉)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前者称为黑膏药,后者称为白膏药。膏药常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使用范围较广。白膏药种类和应用较少,目前所使用的膏药基本上为黑膏药。近年来黑膏药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本文就黑膏药的历史沿革、临床应用、质量标准变化、生产流通概况等问题进行综述,并对膏药的存在缺陷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膏药、凝胶、乳膏等贴牌代加工15624464999;13287930938(同微yaopinshop)
代加工膏药的历史沿革
在中药五大剂型中,膏药外敷法起源相当早,比到汉代才完全成熟的煎煮取汁法还要早得多,早期的膏药多指动物脂肪或者用动物脂肪为基质,加以药物用来外敷。魏晋以后,膏药得到推广,并由开始的动物脂肪逐渐转变成现在的黑膏药。
熬炼黑膏药的最早记载始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约公元315年),书中指出用清麻油、黄丹熬炼黑膏药,但是没有具体的膏药品种。东晋末年刘涓子撰写的《刘涓子鬼遗方》中对痈疽使用了薄贴这种剂型,但未有黑膏药制剂的记载。
唐代孙思邈(约公元581年—681年)的《备急千金要方》中首次收载了乌麻膏一个黑膏药剂型,书中对乌麻膏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制备工艺进行了描述。宋朝时期黑膏药得到极大发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沿用至今的暖脐膏就首创于宋代,金元时期出现了万应膏,明清时膏药已经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膏药的方剂和用法。清代的吴尚先撰写的《理论骈文》下卷专载膏药158方,介绍了膏药的致病机理和治疗特点,开创了外治法的新途径。到了近现代,橡胶膏剂、巴布剂、贴剂及其他内服外用剂型的出现,以其使用方便,疗效显著,无污染等优势得到迅速发展,膏药的市场在逐渐萎缩。
膏药、凝胶、乳膏等贴牌代加工15624464999;13287930938(同微yaopinshop)
膏药的临床应用
从中药归经原则看,传统膏药是以多味药物组成的大复方中药物相互协调为机制,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是贴于皮肤表层的贴剂,所以现代膏药在制备时中采用气味厚重,具发散、走串性能的药物,并加入引药率领群药,以达到开结散瘀,到达病灶部位的作用。所以大部分膏药可经皮渗透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
膏药的临床应用较广,宋代以前,主要用于治疗痈疽、疮疖(现代医学解释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等外科疾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膏药可用于风湿、腰腿疼痛,跌打损伤等疾病,清代吴尚先撰写的《理论骈文》则认为膏药可治百病,对各种急、慢性疾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疾病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现有质量标准的76例膏药品种的[功能主治]进行了统计。
膏药、凝胶、乳膏等贴牌代加工15624464999;13287930938(同微yaopinshop)
传统黑膏药发展限制因素分析
膏药作为我国特有的经皮给药制剂,在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其在人类治疗疾病的方面有显著疗效,在国内外华人中仍然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一些自身缺陷和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现分析如下:
1、提取工艺传统黑膏药以油为提取溶媒,只能提取非极性脂溶性有效成分。如游离生物碱、黄酮苷类、树脂、挥发油类等。但这些成分在300℃以上的高温下,多半被分解破坏而挥发掉或转化成新的未知化合物,同时植物油在200℃以上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丙烯醛、丙烯酰胺等物质,丙烯醛和丙酰胺等物质有强烈刺激性,属于高毒性物质,吸入人体可损害呼吸道,长期大量吸入可致肺炎。既严重污染环境,又损害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而极性水溶性的生物碱盐、有机酸、皂苷类、糖类等,因不溶于油而难以被提取出来,因此传统高温油炸药料方法严重的影响着黑膏药的内在质量和临床疗效。
现代学者为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一些现代提取技术替代传统炸料步骤。仇法新等按处方中的药材的性质分别进行水煎煮或者乙醇加热回馏提取,合并浸膏备用;沈烈行等等把部分药材直接粉碎成细粉并加入促渗剂合并加入到无药铅皂基质中;赵洪武等以如意金黄散黑膏药为模型,通过对处方中药材使用渗漉法、综合法、超滤法、传统法四种提取法的对比发现,其他三种方法都优于传统法。这些提取工艺的改进为黑膏药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2、制备工艺黑膏药基质是以食用植物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黄丹反应制成的铅皂。通过采用Franz扩散池,对狗皮膏中铅的体外透皮吸收进行研究发现,在用药过程中,铅透过皮肤的量随时间增长而增多。小剂量的铅丹有镇惊,治癫痫,精神分裂症的作用,但长期久服含铅制剂或者接触含铅化合物可发生中毒,研究表明黑膏药可使患者特别是阴虚体质有便秘病史者产生便秘的毒副作用。
基质的原料组成及制备工艺决定了其质量的难控制性,难以得到质量均一的基质;其本身色泽黑暗、黏度较大、揭扯性差、易污染衣服的特点及铅离子的存在,形成了黑膏药走向世界的一个无法克服的障碍。故开发的新的黑膏药基质,借鉴于现代制剂的技术,使之既有传统基质的优点又易被国际医药市场承认和接受,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3、质量控制1953年版药典是我国第一个版本药典,无中药,未收载膏药;1963版药典中,内服膏和外贴膏、外敷膏合并在一起统称为膏。其中外贴膏为一种摊涂于布、纸或者兽皮上的黏性外用制剂,即指的是目前所说的膏药。
此版药典的制剂通则只是有制法和贮藏的相关描述;1977版药典开始,膏药作为一个独立的剂型被收载于药典中,此版药典共收载了阳和解凝膏、阿魏化痞膏、狗皮膏、追风膏、暖脐膏五种膏药;1985版药典对膏药的原材料的前处理,加工顺序、膏体外观有相关描述,并增加了重量差异项目的检查;1990版药典,1995版药典,2000版药典三版药典中膏药的质量标准与1985版相比,无太大改动;2005版对膏药进行了分类,分为黑膏药和白膏药,并增加了膏药软化点的测试项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与上版相比无变化,历版药典对膏药的收载变化情况见表2。
现行版药典对黑膏药的规定是:乌黑发亮,油润细腻,嫩适度,摊涂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并规定了膏药的重量差异限度,增加了软化点测定项目,但却无具体定量。而对含膏量、含药量、耐热性、黏贴性、微生物限度、贴用面积及铅离子含量等缺乏定量的客观指标。对黑膏药的贴用时间也未作定量规定,对各个品种膏药都均未有有效成分的定量指标。这与制剂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有学者已采用TLC法、HPLC法、GC法对黑膏药进行质量控制。建议药典标准中增加反应膏药内在质量标准的检测项目。
黑膏药是祖国医药古老的剂型之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其在为人类治疗疾病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需加以保护和发扬。
但是由于膏药的特殊生产工艺和组成成分,对膏药外观及使用,患者安全,操作工人,环境的影响,极大的限制了膏药的发展;目前国际国内透皮吸收制剂市场不断扩大,橡胶膏剂、贴剂、巴布剂等新剂型的出现,极大的抢占了黑膏药的市场,这些剂型以其生物利用度高,载药量大,对皮肤无过敏,刺激,药物有效成分损失较少,制备工艺安全,制备周期短等优点,明显改善黑膏药出现的问题;同时口服制剂,注射剂等其他给药途径的剂型的出现也使膏药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加强对黑膏药制备工艺的现代科学研究,提升其质量标准,使其生产标准化、质量控制客观规范化,是当前医药工作者急需完成的一项任务。在黑膏药的研究开发中,我们仍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传统膏药自身的限制因素对其提取工艺、基质进行改进,并加强质量控制,使这个千年古老的剂型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作用。
膏药、凝胶、乳膏等贴牌代加工15624464999;13287930938(同微yaopinshop)